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05-08 12:22:05
打印
字体大小

UR创始人李明光:欧洲首店落址伦敦,解密中国设计如何成功布局国际

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05-08 12:22:05
明年,由广州起家的UR正值20周年,它一路发展堪称厚积薄发--国内400多家门店,同时以每年20多家的速度迅速扑向海外;2022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却依旧有着70%的成交来自线下门店......UR创始人李明光以两个“十年”为节点,践行品牌出海的下半局征程。



2025年5月,伦敦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铺设鹅卵石路面的历史街区,一块印着“UR” logo的巨幅幕布缓缓揭开。这座占地500平方米,分布地下室、地面和二楼的精致门店,是中国时尚品牌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在欧洲的首店,也是重要的战略落子。伦敦科文特花园作为欧洲知名的年轻潮人聚集地,汇聚了Alo Yoga、鬼冢虎、Barbour、Space NK和Nobody's Child等国际品牌。就在2个月前,刚刚盛大开业的UR美国旗舰店同样选址于潮流圣地——纽约SoHo区的百老汇大道。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UR伦敦店址的前任租客是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作为快时尚前辈品牌,Mango比ZARA进入中国更早,历时十年,中国门店从200家缩减至仅剩1家。取而代之的UR,则从广州一家女装精品店起步,早期以“中国版ZARA”为阶段性目标,在近20年里开出超400家门店,并于2016年起率先定下战略“品牌出海”——如今,UR已开设海外门店近20家,覆盖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年销售额已突破60亿元。


FMG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UR品牌创始人李明光


正如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时尚产业的此消彼长也无止无休,“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FMG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UR创始人李明光对FN中国坦言,从出海试水东南亚,到开设伦敦店直面“时尚发源地”的挑剔眼光,UR的每一步皆印证了中国时尚产业的登堂入室,也在用实际行动回答一个更尖锐的命题:当中国制造褪去成本红利,中国设计能否真正赢得全球审美话语权?

国际化锚点:千店千面



5月3日,UR伦敦科文特花园新店正式启幕,占地超500平方米,以“城市复兴”为设计哲学,将品牌标志性的时尚美学理念注入拥有近三百年历史的英伦文化地标


“伦敦店的面积不大,相比只有我们纽约店的1/6,但我们认为这家店是一个很好的露出展示品牌的场所,所以我们在陈列方式和商品选配上都采用更加高端和潮流化的设计,并融入东方元素的审美体验。欧洲消费者反感快时尚的‘货架压迫感’,但愿意为文化体验停留。这里500平方米反而比3000平方米更难设计,它要求每一寸空间都能讲故事。”

与多数品牌空泛的国际化路线有所不同,在李明光的全球化版图上,千店千面的空间风格是布局国际化的锚点之一。而在主要城市,UR几乎没有两家完全相同的门店——纽约Soho旗舰店以“城市复兴”为设计内核,展现“修旧如旧”的城市时间记忆,并加入了中国紫砂陶器色彩作为主色调;曼谷暹罗天地店(Icon Siam)则延续中国市场的“奢华大店”模式,用层高、巨幅的LOGO墙与镜面设计放大视觉纵深感;新加坡樟宜机场旗舰店的创意来自于“森林”中的心脏,着重阐释自然生态空间中的心跳律动。此外,上海淮海店的“红砖峡谷”、泰国One Bangkok Mall的“兰花结构”和南京大洋旗舰店的“流线光影”,都为UR进驻当地赋予了文化渗透力。

这种“千店千面”的底层逻辑,并非简单的装修差异化,而是基于地缘文化的精准提炼,用空间承载消费情绪,让门店成为国际化战略的第一语言。

李明光对此解释:“我们发现国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要高于中国消费者,因为中国的时尚生态迭代快速,竞争激烈,一些品牌需要用统一门店快速建立形象,收割规模经济;国外消费者的审美相对稳定,因此对于一个新品牌的进入需要培养,本地化是排在首位要考虑的事情,无论是设计还是空间塑造,UR愿意以更高的成本换取这种文化渗透,让店面成为我们国际化战略的锚点。”

本土化链条:文化适配


UR发布2025春季形象大片,体现多元美学态度


今天,中国品牌出海已经积蓄了十余年的势能,从跨境电商铺货到独立站崛起,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远征,这场浪潮中真正稀缺的,是跳脱“东方主义”符号堆砌、让美学基因真正融入全球时尚语境的实践。也是中国文化出海,以行正道、合人道的最大挑战。

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文化认同。李明光指出,中国市场的成熟并不必然决定其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即使国内市场成熟,也不能代表其一定适合海外。服装品牌的真正成熟取决于其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品牌出海不能仅凭自身定位,而应关注产品与海外消费者需求的匹配度。

对此,UR计划搭建本土化的设计与就近供应链体系,譬如针对欧洲市场,将探索在土耳其、摩洛哥布局“小单快返”供应链。对于经典款等产品,依然倚重中国强大的纺织产业链和物流系统供应全球市场。

另一个重点方向是积极启用当地设计人才,李明光说,“必须提高设计本地化的优先级。由于产业发展更早,欧洲消费者对时尚的认知更特殊,只有用本地设计师——那些从小浸润在巴黎街头、伦敦艺术学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尺码偏好、色彩禁忌与文化共鸣。”

目前UR在全球建立了两个设计中心:欧洲设计中心和亚洲设计中心,前者针对欧美消费者的时尚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后者则偏重于中国消费者的喜好。

李明光介绍,未来UR在任何一个国家开设新店,首要原则是在这两个设计中心中选择产品,再根据本地化需求做小比例的调整。譬如在泰国上架更多的夏季款,在菲律宾销售更多度假花纹系列。目前,俄罗斯、中东、非洲均在UR的出海目的地名单上,但从优先度而言,显然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对UR而言举重若轻,而欧美市场的开店更是战略级的高度,并不谋求短期盈利,而是打开品牌知名度、磨炼配套供应链等。

若说十年前的中国品牌出海是一场“输出产能的远征”,今天的UR则试图证明:中国设计正在以系统性的本土文化适配,向全球时尚话语权发起冲击。

第二次重塑:向内升级


UR上海吴江路四季坊旗舰店,占地近两千平方米


过去五年,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中国服装零售额复合增长率仅为1.2%——疫情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引发的逆全球化浪潮,叠加消费者信心持续走低,构成了一场针对中国品牌的“复合型压力测试”。

李明光对此坦言,“虽然UR的增长远高于平均数,但作为中国企业,我们做了很多的洞察和创新,要在逆境和危机中找到机会点。我们有很多的创新和变革,但是我觉得外部的因素一定小过内部的因素,品牌不能沉浸在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和范例里面,所以当下正是UR一个内视自身,重塑价值的转折点。”

自2006年创立,UR曾在2015年启动第一次品牌重塑,建立了“快奢时尚”的定位,重构了质量管控体系,扭转了消费者对“快时尚=低品质”的认知,并成功从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夹缝中撕开缺口,取得了多年双位数的增长。在李明光眼中,2025年是UR飞速发展十年后迎来的第二次重塑期,从店铺的形象呈现到为产品设计注入地域文化属性,都是UR对当下全球消费深刻洞察后,瞄准更本质的维度——情绪价值系统化。对于UR来说,新一次的品牌重塑已从内部开始,对400家门店的升级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对于消费情绪价值的把握,蕴藏着品牌未来的生机。

“快奢时尚的标签曾让我们成功,如今却可能成为枷锁。新一代消费者要的不只是货架上的衣服,而是情绪价值。店铺是艺术空间,产品是文化符号,品牌需要从‘卖货’转向‘情绪互动’。”

另外他还表示,FMG集团作为UR的母公司(旗下拥有功能科技时尚品牌“本来BENLAI”),未来也将计划创立和收购更多的品牌,以发展集团多品牌战略并丰富产品线,成为全球时尚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李明光在采访中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不看今天的销售额,也不看这个月的销售额,而是问自己——30年、100年后是否还能在这里看到UR?品牌需要的是百年沉淀,而非短期盈利。”正如UR伦敦店前的鹅卵石路,历经三百年步履的打磨才能温润泛光,如今的中国出海品牌也唯有经过全球市场的反复磨砺,才能沉淀出真正的价值底色。

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其实恰如其分。当快时尚品牌们争相摘取“快”的标签时,或许在产品力、文化力与情绪价值花心思的“慢”品牌,才能让消费者成为认同品牌价值的朋友。

采访:萧四
撰文:劭川

Copyright © 2024  FN团队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标签 :
独家